🎈 写(创)作的心情——写在 Newlearnerの自留地成立六周年
除了第一年的短篇外,每年我都会在频道 8 月 12 日周年庆之前,写作一篇长文,聊聊这一年频道的情况和自己的感想。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出差完回来遇上亲人离世,没有了写作的心情,所以一直没有动笔
我对夏天的定义,通常是从可以穿短袖开始,到 8 月底结束。不仅仅是因为「处暑」了,而是学生开学、家长忙碌,天气逐渐转凉,失去了享受夏日的心情。所以我想着,在自己心中的夏天结束之前,还是为这个节点写点什么
✈️ 简单介绍一下情况
六周年,离七年之痒还剩一年,Telegram 和这个频道已疲态尽显,不过有时候慢下来并不是一件坏事
• 一年的订阅数增长可以忽略不计,频道和群组充斥着广告 Bot,大家加速逃离平台,新用户进入门槛不断提高,活人感降低
• 数码行业趋向稳定和瓶颈期,圈子已经形成且较为固定,难以流动。大多数人需求是看看实时新闻,不愿也没有时间进行进一步交流
• 频道许多板块停止更新,如「每日一摄」「每周觅食」「游戏周报」;其他周刊变动也较为频繁;往期新年活动以及周年庆征文均未达到预期效果,暂停举办
• 投稿和有意愿创作的人数越来越少,newsletters、播客、博客停更成风。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身份转变,以及目前的社会形式,使得很多人压力很大、空余时间很少
• 新建了 2 个私密群组,一个聊「泛文娱」相关内容,另一个聊「游戏」相关内容,大家相处较为融洽。遗憾在于说了一年的电影、音乐分享期刊还没有做
• 频道逐渐「小而美」,由固定的几个人负责更新,大家安静地看
看上去坏消息多一些,不过这也是必然的结果。现在 AI 生成内容非常方便,文字、视频内容都卷出了新高度,选择太多就会导致走马观花。坚持创作的好处是,你能在感兴趣的领域不断深耕,不至于落入快节奏的陷阱
主编 Glaze 之前向我展示用 AI 生成的推送,似乎我们只需要负责选择题材,推送就能够自动生成。我和他讲,写作还是要「有人味」,有自己真实的想法。AI 比较适合用于客观事实的总结归纳和推理,但我们写作一定不是搬运这些东西,而是要有自己的观点
从「重启感性」开始,我就逐渐对于产品参数、对比祛魅,不再想过一种「客观理性」的人生。到了「顺流而下」,除了维持频道正常更新外,我主要在流媒体周报和周末总结中用一些文字表达自己近期的所思所想。大多数时间用来探索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以及走出门外
–
新的一年,因为频道会员助力人数不够,我们停止了「每日一摄」的更新。这段时间里,自己精选了超过 5000 张日常照片存入 iCloud,也接触了各种品牌的数码相机、看了许多摄影展,最近还染上了胶片相机(机龄几乎和我一样大)。这是正确的创作的心情,即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而是把创作当成了一种日常;阶段性地满溢,于是和大家分享
后来发现 Telegram 取消了对于频道 Level 2 的要求,无论是否助力都可以每天免费发送一张图片了。昨天试了一下,果然可行,但是被破坏的整个生态,以及失去的与投稿者之间的联系,就很难去修复和挽回了
后来随着足迹遍布许多城市乡村,我终于意识到「每周觅食」存在底层逻辑上的问题:分享者几乎被固定在某个城市(往往是一线),而我们的读者来自五湖四海,觅食推荐十分出彩却往往不具备参考性。这样的分享更应该发生在身边朋友之间,发生在经常拜访所在城市的网友之间。当年这个想法由我提出来,Sol 给予了高水平的开篇,如今我选择终结这个栏目,也谢谢所有参与分享的主编
或许是这几年看过了太多东西,逐渐对探店、出片这种小红书常见的生活方式祛魅,而是想自己创作点什么东西。朋友邀请我下个月去参观他的新家,包豪斯风格,我的第一想法是:或许以后可以以某个朋友的客厅餐桌作为基地,半个月或一个月相聚一次,大家自己带食材做饭、吃饭,聊聊近期感兴趣的话题,一起在客厅打打《马里奥派对》,然后留下一些文字和照片
- 
说到疫情很多人都深恶痛绝,但正是因为大家居家无所事事,才开始关注并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这期间自然而然就引发了对于线上社交的渴望,所以当年 Telegram、Clubhouse 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自留地也借这股东风迎来了很多读者 
但近几年大家的热情迅速消退了,就像这几年人们不会再谈论 Clubhouse 一样。一方面数码科技产品的发展,和频道的更新一样,几乎成为了一种定期要做的事,并且没有人能够一直高质量地生产新东西;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带来的工作压力使得很多人放弃了大部分爱好,也不再愿意在网络上表达自己或是与他人交流;此外,出门看世界成为了网络世界的最佳代餐,与其谈天说地不如说走就走
不过,最让我遗憾的就是,受限于 Telegram 注册门槛、封禁机制以及群聊活跃人群整体年龄段的影响,似乎很少有新高中生、大学生加入群聊和大家交流。老人不断离去,新的活水没有流入,河流就会逐渐干枯
乐观一点来看,目前几个水塘(群聊)都有它们各自的生态位和活跃者。创立频道起初是为了消除信息差,将自己看到的有价值的信息分享出来;后面逐渐更加关注个人成长、自我实现和精神世界,也是为了交友与人聊天;从来没有考虑过赢利,甚至自己贴了不少钱做活动。即便未来频道不更新了,依然能够找得到有趣的人聊天,目标其实已经达成
总之,目前你看到的一切都是经过取舍之后的结果,我的精力毕竟有限,也有自己的生活要过。骨子里,我还是喜欢分享、喜欢写作、喜欢折腾点新东西的。但这些将以一种怎样的质量和形式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和写(创)作的「心情」息息相关
🧑🏻💻 写(创)作的心情
过去的许多年,我一直是一个情绪比较稳定的人,像一台机器一样高效运转。今年开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时间变多、思考的问题变多,心情也开始变得多样,有好有坏。我常常和 理想之地 群友分享自己当下的心情,方式是用一首歌来代表
心情好的时候,譬如听到了还潮乐队那样的现场,亦或是在酒吧遇到了聊得来的店员,我就会进入「心流」。文思泉涌,金句频出,观点一个接着一个。无论是写作、摄影,跟着第一感觉走都能有不错的收获。心情好的时候,我更愿意输出,更愿意与他人建立连接
心情不好的时候,譬如过去的这一个多月,输出就不再定期运转了,我更喜欢停止输出、去寻找输入。正如去年「顺流而下」说的,不再要求按时按点地填满每一个档期,就像我现在不再强迫自己连续合上 Apple Watch 运动圆环一样。心情不好的时候,给自己放个假,出门看世界、与人倾诉,从音乐、电影中汲取养分
–
我最早的创作是从写作开始的,一开始在贴吧发帖分享,后面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再到自留地更新的这 6 年多,写作的字数应该远超百万。从一开始搬运新闻,分享一些客观的解决方案,到后来自己的表达愈发多样,不再局限于客观事实,喜欢讲讲故事、聊聊看法
后面发现文字是根基,但也是基础的表现形式。所以我开始用相机记录眼前所见,玩唱片机和吉他表达声音,开汽车带自己拜访异乡的风景和人群,最后再用文字记录下这一切。这样的模式玩得久了,终于意识到,作为一个消费者,对我来讲是远远不够的
去年冬天朋友们带菜来我家小聚,觥筹交错之间聊起了另一个朋友想要做自己空间(小店)的事情。我对此表示不理解,我说人生可以不断体验,你去上海会有最 TOP 的店可以感受。也即我们可以任意拜访有品位格调的地点,为什么要自己做一个更差的。朋友们年龄都比我大,大家安慰我说可能还要玩上几年,才能体会到这一点。他们说,消费总有尽头
用不了几年时间,今年我就意识到,消费者和创作者是两种不同的境界,获得的乐趣也相差甚远。我们自己办电影放映、唱片分享、DJ Remix、插电活动,做实体唱片墙、布置隔音和声学空间、采购舒适的座椅、设计调酒和灯光,真正把大家多年来的美学欣赏和个人品味,转化为了实体的东西。许多浅尝辄止的东西,当你开始想要表达,就必须垂直深挖,创作表达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想做的东西还有很多,一场个人摄影展、一份音乐小报,甚至是一个分享做菜和喝酒的小客厅
这就好比「野鱼志」里面的一个个业余项目,受众不多但是有趣,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以石击水,能激起层层涟漪,只要开始创作和表达,会有越来越多有趣的人和事走到你面前。这是我去消费、去索取很难获得到的 —— 在他们眼中,我是那个有趣的过客,而我能获得什么只能由他们来主导。今年开始,我和朋友们决定夺回主动权,正如当年创立自留地的心情那样
之前和酒吧店员聊天,聊到了这座城市电影放映和唱片文化的现状,一致认为做得还不够。我说这不是一种批评,而是一种强烈的希望与期盼。我说,没有一个城市是文化沙漠,像这样的空间越来越多,这个城市的氛围才会越来越好,总要有人站出来做点什么。那晚大家相谈甚欢,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着光
- 
所以你问我写(创)作的心情到底是什么,我不想简单用几个词语将它标签化。正如我不喜欢给自己贴标签、下定义,而是希望你通过我的文字和面对面交流,对我形成一个初步印象 
笼统一点讲,写(创)作的心情就是上面的文字传递出来的一股「劲」,它可以是冲劲也可以是丧劲,只要阅读我的文字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当然,创作同样也有尽头,只是目前它给我带来的新鲜感还很多。如果有一天,我失去了写(创)作的心情,或许就是真正要说再见的那天,一如 鱼缸咖啡闭店,这些是后话了
最后,在六周年的这个节点上,我希望自己能够怀着一份好心情出发,写点有趣的文字。无论是网络、游戏还是现实,如今都有一方空间存放我的精神世界,我很知足。也期盼大家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向,勇敢地走出来表达自己。谢谢你阅读到这里。
信息来源:TG频道@Newlearner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