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hone Air 国行取货与使用体验
我目前手机是 15 Pro,习惯裸机使用,也越来越偏爱轻薄的小尺寸手机,因此选择了 Air 系列。
🛒 选购与取货
在库克老师直播间中官宣发售日期后,我照旧准时进入 Apple Store 抢首发,但这次手慢没抢到。两天后传出 Air 停产、部分用户提前发货、直营店偶尔补货的消息。
10 月 24 日,我偶然发现所在城市可立即自取,于是激情下单,三分钟后 Apple 通知已可提货。关于官方壳:Air 透明壳是有雾面内表面和顺滑外表面的软壳,非常轻盈,底部不包但可以配置挂绳。边框壳则比较紧,带上比较难摘,硬质杯盖手感。
• 取货流程:携带身份证 → 向店员出示取货码 → 店员核对信息 → 等待约两分钟(顺便被推销 AppleCare+)→ 前往门口联通专员处开通eSIM。
• eSIM 流程:激活开机 → 扫描盒子条码 → 跳过设置到 eSIM 界面 → 拍照验证 × 2 并签字 → 告知手机号码 → 一分钟后号码下发至手机。整个过程不到 3 分钟。
💬 关于 eSIM 的官方答复
① 当前最多支持 2 张 eSIM。出国需删除一张后添加海外 eSIM,回国再至营业厅恢复。目前 eSIM 仅为试商用阶段,后续或有流程优化。
② 不限制套餐转换,必须人机证合一。
③ 移动目前仅限本市号码,预计 11 月开放异地办理。不同省市政策差异较大,建议先电话确认。
④ 可先导入数据后添加 eSIM,也可反向操作。若先添加 eSIM 再导入数据,需要选择“保留 eSIM 并删除其他资料”重置手机才可以作为新机导入数据。
📱 使用体验
相比 Pro 系列,Air 上手更显轻盈。不过,窄边框、大倒角以及亮面处理使得屏幕朝下放置时难以抠起。亮面钛金属手感顺滑、易沾指纹;后盖玻璃手感温润如玉,优于前代磨砂。震动区别不大,系统默认关闭全天候显示与部分震动,可手动开启。尽管重量减轻,但屏幕依旧偏大,单手操作不便,我更偏好 Pro 或更小尺寸。
新搭载 C1X 和 N1 芯片整体效能不错,与 15 Pro 对比信号略有提升,但也就那样。不知是否是因为 eSIM 业务新开,信号偶尔不稳,高峰期游戏延迟明显。在多层楼中或地下环境中,15 Pro 虽显示 4G 却无网, Air 仍可勉强使用。
发热情况整体优于 15 Pro,热区位置更靠边,不影响握持。单镜头限制明显,远景与微距表现不足;但拍照风格、相机按键等功能齐全。单听筒扬声器也就听个响,横屏虽不易被手遮,但实际听感需自适应或者选择戴耳机。满电情况下中度使用到下班没有问题,常刷手机的话难免一天两充。电量状态比 15 Pro 要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自适应电量确实有用。
💡 总结
iPhone Air 是一部优缺点都十分鲜明的手机,它的轻薄、设计、内部空间利用率和堆叠展示了苹果的极致取舍,但也带来功能性妥协:单摄单扬、USB 2.0、C 口不居中、充电速率慢。
苹果似乎更在意形式的优雅而非性能的完整,一切为设计让步。如果你喜欢裸机、轻薄,喜欢设计、尝鲜,那就为热爱买单,iPhone Air 会给你带来惊喜。但我仍想说:从 Air 中可以看到苹果各种妥协的痕迹,许多配置都只是达到可用的状态,离曾经的苹果标准还是有些距离。
考虑到 eSIM 办理方式,目前 iPhone Air 只适合双持,即使单颗镜头素质再高,续航再令人惊喜,Air 始终是 Air。我们期待苹果拿出完美的设备,但实际上它或许有些后继乏力,像目前混乱的 Apple AI 和 Siri 一样。如果苹果真的有延续 Air 辉煌的野心,iPhone Air 的缺点是苹果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展示刀法和让用户自适应。
📘 关联阅读:购入 iPhone Air(澳版)后的体验和思考
信息来源:TG频道@NewlearnerChannel
